·闪电新闻2月25日讯 在一个仅有1800多户人家的鲁北小农村,一根小小的蒲草,却成了村民打开致富门路的“钥匙”。编织出的草柳编产品带动当地村民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为村民编织出一条致富路。
就地取材 野生草成了当地的“传家宝”
麻大湖是鲁北平原的一大淡水湖泊,座落在博兴县城以南,全湖东西长七公里,南北宽3.5公里,总面积二十余平方公里,湖面二万亩,麻大湖鱼类资源丰富,水生植物繁多。蒲草就是麻大湖里野生长出来的,每年一茬接着一茬的生长。
博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慧华告诉记者:“我们当地地少人多,地处湖区腹地,一开始就是说,把这个蒲草大量运用到出口的订单上来呢,是因为蒲草,本身它编起来的东西美观,就地取材,从河里割上来,晾晒一下就像晾庄稼一样就可以用了。”
离麻大湖仅有十分钟路程的湾头村,智慧的村民就是用一根根蒲草编织出了一条“致富路”。博兴县草柳编在民国时期就已形成产业,20世纪50年代之后,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,草柳编产业从小作坊逐步发展成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的小企业
博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慧华说:“博兴县的出口创汇,就是因为我们这个草柳编的出口创汇,那时候不光有草编还有柳编,占到了滨州市90%以上的出口创汇的额度,能占到山东省70%以上,80年代以后,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,国家改革开放的时候,就整个博兴一厂,分出了二厂,又分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进出口贸易公司,就相当于个人承包了,实现了遍地开花的这种景象了。
七十年代、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,三十年来,博兴县湾头村的草柳编大多数都是以外销为主,订单量也是逐年递增,尤其是到了80年代后,湾头村之所以让世界瞩目,就因为这些草柳编工艺品。
传承百年非遗文化 草柳编已成当地习俗
传承百年的非遗文化草柳编技艺是的湾头村的传家宝,对村里人来说,草柳编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和本能,上至七八十的老太太,下至七八岁的小姑娘,人人都会编织。
博兴县锦秋湾头村村民王贵芝说:“我非常喜欢亲自动手做这些东西,14年的时候,我就自己骑着三轮车,到田间地头,还有小河边,我都去自己收割一些野草,就是有些韧劲比较大的草,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草晒干了以后,我就把它设计出来,制作出来以后,他们就是有喜欢这样子的,根据这些样子我们再进行一个衍生品,有客户喜欢的就可以大量的定做。”
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、革新,已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,其实用价值、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草柳编产品已经衍生出30个大类、2000多个花色品种,达到几千个之多,花色款式新颖别致,外观模样栩栩如生。
博兴县锦秋湾头村村民王贵芝说:“自己喜欢就是原创,我自己满脑子,有时候睡不着觉,也是在想这些东西,在很凌乱的时候,我一个人在这听着评书,听着相声之类的,我就是在这干着活,就非常愿意干,非常能干得下去,再就是找灵感的时候,我会骑着三轮车,到地里转一圈,或者坐在地头上,静一静非常能找到很多的灵感。”
像王贵芝一样的巧手工匠,在湾头村有很多,他们所编织的草柳编工艺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因此博兴县作为享誉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“草编之乡”,草编业也成为全县颇具活力的特色产业。产业的发展,也使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创业,家门口就业。
博兴县锦秋湾头村村民孙小桂说:“编这个从十八九就开始编,编了二十多年了,一天也就能编七八个小时,能挣五六十块钱。”
编织技艺面临失传危机 多举措留住“拳头”产业
走进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,在路边的沿街房内,村民们围坐一起编织草编板凳、蒲团等日常用品,1800多户村民基本是以编织为生,全村的主要产业是编织草柳编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整个行业出现了编织工断层的现象。
博兴县锦秋湾头村村民王贵芝告诉记者:“接下订单来以后,我们往下放货,往下放货的时候,比方说以前一个胡同有三四个能编的或四五个能编货的,现在是三四个胡同,有一个能编的,有时候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。”这该怎么办呢?
从2010年开始,传统的草柳编产业与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有效对接,湾头村在各个电商平台注册网店900多户,年销售过百万的网店有51户,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及国外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年产值过亿元。这所有订单额的背后都是那些巧手工匠们用一根根蒲草编织出来的,如果没有编织工,就不会有发展。博兴县锦秋湾头村村委书记安之庆说:“聘任我们村的农工巧匠,传承人,到学校里面进行教学,让他们从小就有编织意识,这样我们就能把‘拳头’产业留下来了。”
百年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发展趋向规范化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在湾头村的街道上总是车水马龙,一派热火朝天忙碌的景象,从产品的设计、编织,再到打包快递,每个人都在脚不沾地的力求把今日的订单“消化”完成,整个过程环环相扣、一气呵成。
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,传统的淘宝等线上交易平台,已经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,在维系住老客户的同时。随着新一代年轻人的加入,村民们开始在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注册账号,开启直播带货,通过“电商 直播”这种新营销模式,将博兴的草柳编产业推向更广阔的“云”端。正在直播卖货的90后小伙安善文说:“平均每天的销售额能到2万左右,然后好一点的时候能到7万到8万,相比之前的话可能说是翻倍了。”
四五十多年,湾头村由传统的手工编织专业村,发展成为集实体店、网店、包装、物流、快递以及第三方公共服务等在内的草柳编产业集团中心,并带动周边就业群众达8万人,成为如今的“亿元村”。博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慧华说:“草柳编行业的发展,为我们村民带来了收益,行业做了这么久,我们还是小作坊为主,通过参观学习呢,感到我们自己的不足,规上企业不多,这样就需要发展我们的龙头企业,带动行业向上发展,让我们的地方产业更加规范。”
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眼下,湾头村正在激发实体业主的潜力,发展行业领军企业。博兴县锦秋街道电商办主任刘潇潇说:“依托草柳编产业园,进一步完善市场、物流、仓储、快递及配套服务一体化建设,促进草柳编企业集中、产业集聚,形成完整的“产营销”体系,加大加工规模,降低生产成本,为锦秋草柳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”
编者按:草柳编产业充分吸纳利用不便出门、工作时间零散的老年人、家庭妇女等劳动力,让更多群众通过草柳编摘下“贫困帽”,走上“致富路”。“中老年留守员,一天净挣上百元”、 “走江北,闯江南,不如在家编花篮”成为湾头村广大农民的真实写照。小小蒲草摇身一变,成了产值输出上亿的“黄金草”,给湾头村老百姓带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致富之路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。
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