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闪电新闻
2024-01-05 18:45:01
·闪电新闻1月5日讯 “一年一个扳不倒,各家各户买不倒翁”。这句话是从滨州市惠民县皂户李镇河南张村流传出来的。河南张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惠民泥塑”的发源地,至今已有约500年历史。
“迷茫”的惠民泥塑 传承遇困境
惠民县皂户李镇河南张村离着黄河边很近。早年间,老艺人就是看到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驻足此地,利用深埋在地下的黄河淤泥,把做泥娃娃的手艺传承下来。
滨州市惠民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凯说:“因为我们河南张泥塑就是家传,是家族传承,一代代的家族传承下来的,因为从小跟着老人家干活,从小就接触泥塑,老人家让干啥就干啥,就慢慢地学会了。”
从取泥制泥,到上浆、擦粉、上色、开眼等25道工序一样也急不得,仅头发上色就要上9遍。开眼是最难的,开好了,泥娃娃“精神焕发”;开坏了,就“无精打采”。做个泥娃娃,既漫长又繁琐。
张凯说:“工艺很复杂,做娃娃难度最大的就是眼睛,像这个眼睛,有神无神全都在这个眼上,也是根据娃娃的形状来画眼。”
制作泥娃娃是手艺活,也是功夫活,从取泥制泥到上色开眼几乎占据了一年四季,很多年轻人嫌费劲挣不到钱,放弃了泥塑的手艺,从而选择外出打工挣钱。滨州市惠民县皂户李镇河南张村张建光告诉记者:“从古到今,从老人家那会儿传承到现在,早些时候家家户户都做泥塑,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,经济条件提高了,人们做泥塑的就少了。因为做泥塑收益太低,一天赚不了多少钱,除了二月二庙会之外也卖不了多少,后来就做得很少了,到现在为止俺们村也不过六七户了。”
艺术 非遗相融合 让非遗融入生活
具有500年历史的惠民泥塑,不仅是当地“瑰宝”,而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随着当前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,激烈的竞争趋势,对泥塑来说,传统的材料工艺、品种的单一性等,在现代的潮流中处于劣势,泥塑的未来该怎样才能“活”起来。
滨州市惠民县文联副主席张雯说:“我们依托艺术类院校师生专业力量的优势,通过他们的课程还有校外实训,和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一个有机结合,一方面帮助我们民间艺人的产品进行指点提升,从材质、形态、用色包括功能等方面进行更好地提升改造。同时,也使学生们的作品能更好地落地,与现实生活进行一个结合,我觉得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。”
在惠民泥塑的发展上,当地人探索出一条新路径,将高职院校的艺术素养与非遗传承相融合,在泥塑的设计、包装等领域进一步提档升级,利用专业化、职业化以及青年师生资源,在成立泥塑艺人合作社的基础上,制作技艺拆分,组织周边村内留守妇女和老人,进行流水线加工。张雯说:“依托景区、商超、酒店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站所,打造了多处山东手造展示销售中心,帮助农民艺人把产品更好地、多渠道地销售出去。”
在如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,“惠民泥塑”面对未来的发展,务必要打破人们对泥塑的固有认知,营造出更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消费场景。与食品、文创、服装等品牌合作,让非遗真正融入生活,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,更好地将传统工艺、现代审美和实用性需求相结合。
闪电新闻记者 吕敏 滨州报道
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 )、拨打新闻热线0531-66661234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@齐鲁网)提供新闻线索。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-81695052,诚邀尊龙凯时官网登录的合作伙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