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闪电新闻4月4日讯 走进滨城区杨柳雪镇街南新村,泥土的气息、果实的香甜,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。放眼望去,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大棚早已被掀开厚厚的棉被,“贪婪”地享受着阳光;侧耳倾听,一阵阵欢声笑语在棚间回荡,好一派热闹的景象。
35岁的孙聪是草莓采摘基地的负责人,六年前,一次偶然的旅游让他接触到了大棚草莓,其香甜的口感让这个而立之年的小伙儿一下子就产生了好感,随即就萌生了在当地种植草莓的念头。恰巧在这时,杨柳雪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内设立扶贫项目,南新村因此建起了第一批种植大棚,而孙聪也当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
孙聪告诉记者:“最难的地方就是当初建棚和栽苗的时候,因为建棚的时候,人工费很高,栽苗的时候成活率很低,经验不足导致亏损”。
没有经验就要想办法积累经验,六年的时间里,孙聪多次到外地学习考察,党支部也帮忙请专家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很快草莓的产量和口感就有了质的飞跃,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日益增多。孙聪说:“采摘草莓的基本上是咱们滨州本地的比较多,像周边东营的,淄博的也有过来的,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达到1500多人,草莓平均每天采摘量三四千斤”。
孙聪不仅自己善于学习,还带领村里的草莓种植户一起摸索研究,他们培育出的一颗颗口感好又无公害的有机草莓,也逐渐成为村民们的“致富果”。草莓种植户孙桂荣说:“第一年才种的时候,人们又都不认可,技术上有些问题也不懂,真是多亏了大队里(党支部)请来技术员,帮忙给予指导。现在咱的草莓口感和味道都被认可了,所以说品质提高了,价格也就提高了。”
草莓虽小,功劳不小。除去成本,一个草莓大棚年收入可达五万元左右。截至目前,街南新村共有大棚15个,草莓已成为该村的主产业。
发展产业,就是要让群众吃上"产业饭",只有产业兴旺,百姓的增收渠道才能多起来,腰包才能鼓起来。因此,草莓产业则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“摇钱果”。
闪电新闻记者 吕敏 滨城融媒 钟彦明 李婷 滨州报道
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